撰写:吕思瑶
编辑:魏运、高丽
2022-2023年“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的第4门课程,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杭侃教授主讲的《云冈石窟艺术的特征》。在本次课程中,北大附中元培学院的同学与来自北京市第四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日本涩谷教育学园慕张高等学校、日本早稻田大学高等学院、日本宝仙学园高等学校5所顶尖中学的同学们一起跟随杭侃教授探寻了云冈石窟的艺术特征与价值,领略了人文艺术的独特魅力。
图:杭侃教授介绍课程内容
2023年5月8日,课程正式启动。本次课程由来自我校行知学院的魏运高丽老师为元培共23名同学提供课下指导,在启动会上,魏运高丽老师介绍了课程的基本情况、发布了课程作业并进行了分组。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里,李雨宸、郭沈亮同学参与了大同线的“四访问道“跨学科研学活动,他们精心准备了视频和图片,并结合现场讲解,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亲身参观云冈石窟后的体会,让同学们对云冈石窟有了更真切的初步了解。
图:李雨宸同学在启动会上分享云冈石窟研学经历
课程启动之后,同学们通过线上平台进行了三次课程学习。在第一次课程《云冈石窟的概况》中,杭侃老师以云冈石窟最著名的第20窟为线索,介绍了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以及部分窟穴的状况。在课后作业中,同学们穿越回北魏时代,化身为被迫开窟的工匠、普通工匠、高级匠人以及进行例行检查的朝廷官员,从不同角度对云冈石窟开凿时的场景进行想象、刻画,让人颇有代入感。其中,刘昱廷同学化身的高级匠人,对于石窟的选址、工作的环境都有自己的标准,懂得在造像时吸取西方的精华,还能照顾到南方人水土不服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专业了。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历史感”的体会。
在第二次课程《云冈石窟的特点之一和之二》中,杭侃老师娓娓道来,从“国家工程、皇家艺术“的角度分析云冈石窟的艺术特征,并向同学们介绍了”云岗模式“的广泛影响。在本节课后作业中,同学们选取了不同的石窟造像,以图文并茂和视频的方式描述了它的具体艺术价值所在。苗子简用心地选择了云冈石窟独有的三头八臂摩醯首罗天骑牛造像,并查询资料了解到该造像“胜意生明”的寓意,通过感受其“温柔、亲近”的形象而领悟到石窟造像“神圣、有亲和力、看起来就很善良”的审美体验,内容十分详实完备。这次课程,同学们充分体会到云冈石窟“艺术感”的魅力。此外,本次课程中,魏老师在行文规范方面对同学们进行了指导,帮助同学们树立版权意识。
在第三次课程《云冈石窟的特点之三之四》中,杭侃老师从“雕与塑、材与工”的角度分析云冈石窟佛像,并讲述了云冈石窟在多元文化交流方面的艺术价值。本次作业任务着眼未来,聚焦于云冈石窟的保护,希望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石窟的保护措施和现状,就石窟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一项具体建议。在本次作业中,袁梓崇同学通过阅读文献了解到石窟寺的保护现状,并从宣传、保护、研究等多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完成了一份相当规范的小作文;吕思瑶文字表达动人,提出保护云冈石窟的目的是让石窟真正“留存”在人们心中,而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存放在某个地方;郭沈亮则结合自己研学的经历,认为可以通过“提倡学校研学交流”来提升云冈石窟知名度、传承艺术,给出了十分贴近生活的可行建议。
经过视频课程的学习和准备,5月27日,同学们终于在直播课上相聚于云端。中日各校同学围绕“云冈石窟在东亚佛教艺术中的重要性”进行主题汇报并与杭侃教授线上交流。上外附中的同学以《云冈石窟:佛教艺术中的明珠》为题,探究了云冈石窟在文化多元交流方面的艺术价值。杭侃老师对他们汇报的内容进行了一定补充,并认可了他们对于背后机制的探索深度。北京四中的同学以《犍陀罗、中国、日本——佛教本土化的异同》为题,对于佛教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进行了对比,老师肯定了他们的选题角度和对于佛像细节的探究。
图:上外附中与北京四中的同学汇报
日本早稻田大学高等学院的同学以《云冈石窟的重要性》为题,将云冈石窟与日本的文化关联,探究了云冈石窟在东亚佛教艺术中的重要性。杭侃老师认为他们的汇报结合了日本的实际情况,并对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进行探究,具有研究新意。日本涩谷教育学园慕张高等学校的同学将云冈石窟对不同地区的影响进行了对比。老师赞赏他们对各区域的对比是十分有意义的,并且正是求同存异的精神和文化交流的结合,才产生了文化的多样性。
图:日本早稻田大学高等学院与涩谷教育学园慕张高等学校的同学汇报
北大附中的李昀徽和李雨宸以《云冈石窟在东亚佛教艺术中的重要性——飞天艺术》为题进行汇报。北京大学兰园书院的师生团队曾以云冈石窟的造像为灵感首创了云冈舞,两位同学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汇报的内容设计。在汇报中,李昀徽别出心裁地将自身了解的云岗舞与飞天艺术进行联系,并通过现场展示舞蹈姿势和播放舞蹈视频,让同学们快速感受到飞天艺术的飘逸、优美之感;接着李昀徽和李雨宸同学介绍了飞天传入中国与汉化的过程以及飞天的艺术表达特点,表达十分清晰流利。杭侃老师对他们的汇报给予很高的评价,尤其对选题的角度表示高度认可,赞扬了同学们在阐释与传播云冈石窟艺术方面做出的努力。
图:北大附中的同学进行汇报
图:李昀徽在汇报中展示云冈舞手势
图:云冈舞(来源:北京大学)
在后续的提问环节中,李昀徽同学又就自身学习舞蹈的经历,将敦煌舞的动作和云岗舞进行对比,与老师探讨不同舞蹈类别背后飞天艺术形象的区别与成因。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也认为,尽管各种舞蹈在动作上可能存在差异,但是其背后的美感是共通的——这正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图:杭侃教授进行点评
最后,杭侃老师对今天六所中学同学们的表现再次进行认可,并且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机会跟同学们交流、一起探寻云冈石窟的艺术之美。至此,本届“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的全部课程都已经结束,中日小伙伴们在交流互鉴中成长,在知识和文化的海洋中寻找共同的语言,完成了愉快的学习之旅。
图:直播课云端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