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展风采 AI赋能探新径——海淀区新教师走进北大附中共研记叙文写作教学
2025-04-10
2025年4月8日下午,海淀区高中语文新教师培训班走进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本部,开展"记叙文写作教学"主题观摩活动。本次活动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与北大附中联合举办,通过课堂展示、专家评课与交流研讨的立体化研修模式,助力新教师专业成长,为区校协作推动语文教育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本。活动采用双会场联动模式,充分展现教师培养的梯度特色。在超级教室会场,新任教师王笑然以《祝福》为范本,创新运用"替换分析法"和"AI写作对比"技术,引导学生探究环境与人物心理的关联,并组织学生开展沉浸式心理描写创作。作为入职仅半年的青年教师代表,王老师突破常规教学模式,在区级培训中积极汲取前沿理念,展现出强烈的专业进取精神。在下沉剧场主会场,骨干教师高嘉敏开设"角色-冲突-结构"情节设计课,针对理科班学生叙事单一的特点,构建戏剧阅读迁移模型。通过AI作文智能评价系统即时诊断学情,组织"故事工坊"实践,引导学生在协作中突破写作定式。作为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高老师持续探索教学自我更新路径,其课堂既注重学术学理支撑,又精准对接真实学情,为写作范式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高嘉敏老师在下沉剧场开展教学课堂展示环节后,北大附中高一语文备课组长都晓梅致欢迎辞,她指出高一阶段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抒写真情的黄金期。学校语文备课坚持"双备"原则——既备教材更备学生,两位展示老师分别从教材出发注重读写结合、从理科班级的思维特点出发引入写作范式,恰恰是附中语文备课精神的实践展示。都晓梅老师致欢迎辞在说课反思环节,两位教师系统阐释了教学设计中的守正创新:如何在保持学科本质的基础上,通过任务链设计(课前诊断-课中生长-课后提升)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引发了新教师们对记叙文写作范式,ai赋能语文课堂等问题的深度思考。新教师听课观摩王笑然老师说课分享北京市特级教师姚咏梅总结点评指出,教学目标与线索细致且明确是最重要的,在有限的课堂能落实文学阅读与写作,必须意识到读写结合任务的最好素材来自课本,例如可以通过对比小说与戏剧的文体特点来理解环境、心理在小说写作中的必要性与特殊性,抓心理描写要首先明确心理描写的概念与分类。其次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增长点,写作课要注重落实书面表达。姚老师还点出两节研究课呈现出鲜明的探索价值:教学目标明确聚焦文学阅读与写作核心素养,读写结合素材开发体现教材二次创编意识。建议新教师要系统梳理心理描写等概念内涵,通过文体对比凸显写作技法特殊性,同时关注学习者效果反馈,写作课要注重落实书面表达。北京市特级教师姚咏梅总结点评活动最后,海淀区语文新教师培训班班主任迟淑玲对北大附中的精心筹备表示感谢,本次活动既呈现了新老教师的教学智慧传承,更启发了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深层叩问——如何守正如何出新、课堂的形式与内容、课堂师生的“沉潜”与输出、教与学如何“循证”实施(学术学理的“证据”支撑、文本深度理解与截取利用、学情真实研究与教学对接)、以读促写与以写促读之区别、学习者真实效果反馈、课前任务-课上生长-课后作业之一致性与升格等等。这些思考将继续指引海淀区语文新教师与附中语文组在教学改革中勇毅前行,以专业精进回应时代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海淀区语文新教师培训班班主任迟淑玲总结发言以校际协作启教师成长新篇,以智慧共研筑语文教育未来,此次活动通过校际协作、多维度研讨等方式,为新教师专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撰稿人:付碧雯、高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