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战略引领 谋划新篇——北大附中教育集团2025年暑期战略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8-26
2025年8月23日,北大附中教育集团2025年暑期战略研讨会在校本部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以“凝心聚力谋发展创新突破启新篇”为主题,分为专题报告和专题研讨两个单元,旨在全面总结2024-2025学年工作,系统谋划新学年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北大附中领导班子成员、校本部学科长、学院长、各部门负责人、京内外集团校领导及教学骨干等参加会议。会议现场大会专题报告环节由北大附中党委书记王亚章主持。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大附中校长马玉国在致辞中强调,要以问题为导向、全局为视角、校庆为契机,科学谋划新学年发展。他指出,当前学校在集团化进程、资源统筹及生源多元化等方面面临新挑战,亟需通过深度复盘与系统研讨,锚定发展新坐标。同时,他呼吁全体干部跳出部门站位,强化全局意识和协同能力,真正形成“一盘棋”发展合力。今年适逢北大附中建校六十五周年,他希望全体教师以此为契机,沉淀经验、传承创新,将校庆筹备成果转化为持续发展的行动力。他强调,问题是一切发展的起点,干部是突破的关键,传承是创新的根基,唯有将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推动学校在改革发展变局中行稳致远。马玉国校长致辞副校长陈亮以《体系筑基·治理赋能:构建教学质量长效提升的三维驱动机制》为题,系统阐述了以“基础规范、发展动能、未来引擎”三大维度为核心的教学治理体系升级机制。他指出,行知学院在基础规范方面建立标准化教学评价与管理制度,强化多元反馈和跨学科教研;在发展动能层面,依托目标分解与育人进阶体系,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个性化教学与过程性评价。未来,学院将重点推进AI技术融合,建设智能备课与自适应学习系统,强化学科首席团队引领,实现“教学-思政-技术”协同创新,持续推动教育质量从规范化走向高品质。陈亮副校长作报告副校长秦蕾在《智创时代教育教学的传承与突破》报告中,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强调学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领军人才为目标,坚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传统,推动课堂从知识传授转向方法论引领,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她指出,学校借助大数据与AI,实现了命题、阅卷及个性化辅导的智能化升级,并以一道真实考题为例,展现了数智赋能教学背景下跨学科与实践性融合的创新探索。同时,她倡导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全球竞争力,为造就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与接班人提供坚实支撑。秦蕾副校长作报告副校长景志国聚焦《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课程创新实验与人才创新培养》,系统介绍了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在课程创新与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成效。他表示,北大附中于2023年入选北京市首批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北大附中教育集团于2025年入选北京市首批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实验集团,教育集团要在课创计划的引领下建设综合类、学科类、贯通类特色课程群,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模式的变革,搭建基于教育集团的贯通培养体系和学生成长立交桥;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依托大中协同双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北京大学学科教育和科研资源,构建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在北京市创新人才培养宏观体系中发挥北大附中模式的独特价值,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范例。景志国副校长作报告党委副书记杨薏璇以德育工作为核心,作《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做法和路径探索》专题报告,系统总结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思路与实践路径。她指出,学校坚持“有温度、有尺度、扬正气、守底线”的育人理念,构建以日常管理为基础、队伍建设为牵引、体系塑造为路径的德育框架。通过修订《学生手册》、开展导师实务培训、设立“育人奖”等机制,提升队伍专业能力;依托“执信、养正、明心、寻星、致远、乐群”六大模块,融合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内容,打造“嘎嘎”节、生涯嘉年华等品牌活动,全面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与社会化素养。她表示,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分级培训、推进德育课程化、深化家校社协同,持续提升育人实效。杨薏璇副书记作报告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明作《党政融合·人才强校:北大附中党政办和人事办重点工作汇报》,重点介绍了两个部门的工作成效与规划。他指出,党政办作为学校关键决策执行的“推动者”,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和暖心服务的理念,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中枢保障;通过建设融媒体中心讲好北大附中故事,内聚人心、外塑品牌,赋能学校治理。人事办聚焦精准招聘与多元培养,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队伍结构,通过职称晋升与荣誉评选激发教职工积极性。他表示,学校将持续加强人才的需求分析与预测,着力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化、科学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李明副书记、副校长作报告专题研讨环节由马玉国主持。本环节以贯通人才培养为核心,着眼于新时期教育政策与集团化办学可持续发展,组织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研讨。各部门负责人和各项目负责人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多学段衔接与人才选拔培养机制进行了广泛交流,聚焦瓶颈突破与体系优化,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明确了发展思路。研讨为学校在新学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政策响应力与资源协同能力等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方向指引。各部门负责人和各项目负责人发言王亚章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本次研讨会取得的务实成果,并对下一阶段学校招生与育才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第一阶段的专题报告中,多位校领导围绕教学质量、课程创新、德育体系、人才强校等作了深入系统的交流,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第二阶段的专题研讨聚焦人才选育关键环节,各部门直面真问题、务实谋对策,明确了未来工作发力点。他强调,新学年要以贯通培养为目标,将招生工作全面融入育人体系,强化各部门协同落地能力,持续优化拔尖人才培养生态和现代化治理体系,努力办成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高品质学校。王亚章书记作总结发言本次教育集团2025年暑期战略研讨会系统梳理了过往经验,精准研判了当前形势,科学谋划了未来路径,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统一思想、指明方向。面向未来,北大附中将坚持立德树人、守正创新,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系统的规划和更加扎实的举措,全面提升育人品质和办学水平,奋力谱写建设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高品质学校新篇章。
热烈祝贺北大附中学子侍正航勇夺IOAI2025银牌,创中国队本届最佳成绩!
2025-08-25
2025年8月2日至9日,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IOAI2025)在北京市十一学校盛大举办。作为全球青少年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赛事,本届盛会汇聚了来自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的77支代表队,300余名优秀青少年选手同台竞技,共同展现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活力与青春风采。中国队在本届赛事中共斩获4枚银牌和3枚铜牌,其中,北大附中新高一学生侍正航以全场第28名、银牌第4名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不仅为中国代表队增添了一枚宝贵的银牌,更创下了中国队在本届赛事中的最佳战绩,展现了中国青少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强劲实力与潜力!侍正航同学(右)与肖然老师(左)合影作为全球首个聚焦中学生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的高水平学术活动,IOAI由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哥本哈根大学、阿联酋人工智能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联合发起,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官方支持。该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教育,致力于培育面向未来的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者与研究者。中国队参赛队员合影本届大赛的团队挑战赛以“未来工厂”为主题,学生需要完成从仿真算法设计到实体机器人部署的全流程任务;个人挑战赛中,选手需在两天内完成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注意力机制、目标检测等方向的6项实战任务。侍正航同学与队友们参加团队挑战赛个人挑战赛现场本届大赛的中国参赛队伍由来自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十一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浙江省温州中学的8位中学生组成。我校信息竞赛总教练肖然老师作为HostScienceCommitteeMember(主办方科学委员会成员)参与了赛事组织和支持工作。HostScienceCommittee成员与评审团团队合影(左三:肖然老师)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在激烈竞赛中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能力,还通过与全球青少年的跨文化交流拓宽了国际视野,各国参赛领队和与教师也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交流展望。赛事期间还举办了“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践与思考学术交流会、校企沟通洽谈会、高校和AI科技企业参观等活动。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为全球人工智能教育树立了标杆,并为计算机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
喜报!北大附中学子白易轩勇夺国际地球科学奥赛一金二银
2025-08-25
2025年8月,第十八届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全球总决赛于山东济宁隆重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的210名师生同台竞技。我校白易轩同学作为中国国家队的四名正式队员之一,凭借出色发挥,一举夺得地球系统项目(ESP)金牌、国际团队野外考察(ITFI)银牌和个人赛银牌,创下一金二银的优异成绩,为中国队和北大附中赢得了殊荣!中国代表队合影(左八为白易轩同学)ESP项目金牌颁奖现场ITFI项目银牌颁奖现场个人赛银牌颁奖现场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IESO)是12项国际科学奥林匹克赛事之一,自2007年首届举办以来,已成为全球青少年展示地球科学素养、探索地球奥秘的重要平台,其成绩受到国际顶尖大学的广泛认可。IESO国家队队员通过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CESO)选拔产生。本届CESO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600余所中学的7.5万名学生参加,其中北京市有90余所学校、2500名学生报名参赛。我校白易轩同学是近四年来北京市首位入选IESO中国国家队的正式队员。IESO分为个人赛、ESP(地球系统项目)和ITFI(国际团队野外考察)三大项。在团体项目ESP和ITFI中,各代表队选手将被随机分组,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选手们组成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个人赛则包括书面测试与野外实践。白易轩同学(左四)和小组成员白易轩同学作小组汇报为备战本届竞赛,7月19日至8月7日,北大附中承办了地球科学奥赛中国国家代表队集训,这也是北京市范围内首次由中学承办该类国家级集训。来自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物理学院以及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家教授,为8名国家队集训队员系统带来了大气、海洋、天文、空间、地球物理、地质学等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的系统培训。中国国家代表队集训开幕式合影国家队教练授课集训队员进行讨论集训队员进行岩石标本实习附中老师带领集训队员参观北大集训队员在十三陵水库进行地质考察本次竞赛充分展现了北大附中在地球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优势,体现了附中学子在地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多学科的扎实基础与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北大附中地理组将继续依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科普实践中心”和“地球与行星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联盟学校”等平台,通过开设《地球科学基础》《火山》等特色校本课程,以及开展一系列丰富的地理学科实践活动,持续培育地球科学方向的拔尖创新人才。
NOI2025一金一银!北大附中信息竞赛连续七年收获国赛金牌
2025-07-18
7月12日-17日,第42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2025)在绍兴一中龙山书院举行。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22名优秀学生选手和270名老师参与,共产生金牌50枚、银牌152枚、铜牌85枚。参加NOI2025的我校师生(左起:杜昊老师、肖然老师、许远正、蔡健坤、席芳隆、徐岩老师)我校高二年级席芳隆、蔡健坤,初三年级许远正3位同学,以及杜昊、徐岩、肖然3位信息竞赛教练作为北京代表队成员参加了本次比赛。其中,席芳隆同学以全国第18名的好成绩获得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获北京大学“图灵班”保送资格;蔡健坤同学摘得银牌,获北京大学强基计划破格入围资格;夏令营选手许远正同学达到银牌分数线。祝贺3位获奖同学,以及信息竞赛团队李慧玲、杜昊、徐岩、肖然四位教练!席芳隆获金牌蔡健坤获银牌今年,北大附中信息竞赛团队再次不负众望,于NOI中勇夺全国金牌,这是我校信息竞赛连续第7年收获国赛金牌及获得集训队资格,彰显了学校在拔尖人才培养领域的深厚积淀。第9届NOI与中小学计算机论坛肖然老师做引导发言赛场上的辉煌时刻,离不开学校信息竞赛教练团队的精心指导与科学规划,更得益于元培贯通培养体系提供的坚实基础,以及竞赛团队、技术中心和校内各部门的精诚合作与有力保障。在此,我们衷心向所有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倾注心血的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此外,特别感谢北京大学、中国计算机学会以及众多兄弟院校的前辈师长长期以来对我校信息竞赛发展给予的宝贵指导与无私帮助!我们将始终致力于为在算法与计算机科学领域怀抱浓厚兴趣、拥有卓越潜能的同学们提供广阔优质的发展平台与成长机遇。在附中信息竞赛培养体系日臻完善以及学校持续大力支持的基础上,我们深信未来的附中学子定能锐意进取、传承荣光,站上更高更广阔的舞台。
从“新手”到“新锐”的核心跃迁​——北大附中2025学年新教师培训活动圆满收官
2025-07-14
近日,我校为期三天的新教师培训落下帷幕,本次新教师培训旨在加速新教师角色转变,促进团队融合,深化职业认同,为新教师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为此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发展中心统一规划,在党政办公室、人事办公室、分校管理办公室、学生成长中心和后勤各部门的协助下,统筹集团校资源,设计了包括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精神传承、微格工作坊实战、青年教师成长分享、继续教育与教科研管理等制度学习环节。既有统一集中讲授,也有分组作业讨论,既有名师前辈指路导航,也有师哥师姐躬身帮带,培训内容充实,时间安排紧凑,效果立竿见影,受到了受训教师的一致好评并引发强烈反响。一、铸魂·溯精神根脉,立时代师表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大附中校长马玉国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涵育时代新人》专题讲座中以历史沿革溯源精神根基:从北大附中1960年创校历程切入,阐释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薪火传承,梳理历代教学理念的演进脉络;以队伍建设彰显发展效能:介绍师资队伍梯队培养模式,以及"启航杯""京教杯"等赛事带动的显著成效;以育人实践凸显办学创新:深入解析学校"学院制"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展示五育融合的德育工作特色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国际录取等多元人才培养硕果;以集团引领践行社会责任:阐明覆盖10所成员校的集团化办学网络,通过集团内课创计划研讨、“新生杯”教学竞赛,对外帮扶计划等举措,全面彰显附中教育的示范引领价值。二、认同·融时代赋能,破教学新局分校管理办公室主任、石景山学校校长崔岩做《做幸福教师,做最好的自己》主题讲座,她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和工作经历,通过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明确教师个人职业的发展目标,成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幸福教师三个章节,从政策要求、教学改革、评价方式、课标变化等角度,通过对上级一系列文件精神解读、学情教情变化分析、教师个人修养介绍,特别是新时代数字化赋能教学和“双减”工作落实方面,向新教师介绍如何对自己的发展做出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在工作中提升对工作现实意义的理解,才能由此产生前进的推动价值。三、砺能·汇分校联动,淬实战真金微格教学与分享是本次培训的重要环节,所有新教师和各自指导教师经过一天半的高频互动,聚焦难点靶向突破,即时反馈实时复盘,将复杂的教学行为拆解到技能单元专项打磨,助力新教师突破教学瓶颈,实现“实践→反馈→反思→再实践”的螺旋上升。微格镜鉴,见证破茧成蝶的成长轨迹。七位来自历史、地理、艺术、英语、道法、生物、数学的新教师代表,在讲台上以历史眼光涵养格局,借地理视野拓展疆界,用艺术灵性唤醒感知,凭英语桥梁连接世界,持道法明灯照亮心路,携生物密码解读自然,执数学钥匙开启理性。像七色光谱初耀教坛,折射未来教育的无限可能。以秦蕾副校长和丰台学校校长于璇为代表的指导教师团队高度肯定新教师的展示成果,均强调三个育人关键点,分别是厚积薄发:唯有深耕学科专业沃土,方能在讲台绽放璀璨光华;形神兼修:在打磨教学仪态的同时,更需锤炼课堂神韵与教育智慧;道术相济:既要紧扣学科本质精准施教,也要追寻课程意境的情感共鸣。青年教师代表赵文世和钟孔鹭立足个人成长进行了分享,提出在教学实施中,须把握“融合”与“实效”的辩证统一。从内容设计看:跨学科整合增强吸引力,更要解决学生认知痛点与现实困惑;从师生互动看:围绕课标示范引领时需“向前一步”,激发探究时则要“后撤半步”赋予学生思辨空间;从成长视角看:既以包容接纳个性差异,又以共情化解成长阵痛让教育在张力中走向丰盈。四、笃行·砺璞石成璧,擎明德守真党委副书记杨薏璇与学生成长中心主任夏昀帆,以“成人之美”为核心,向新教师深度解析我校德育蓝图与实践路径。聚焦“德育定位”与“实施起点”两大关键,层层递进:培育目标(何为美)——育人主体(以何美)——实施路径(何以美)。内容系统呈现了我校德育从愿景、思路到日常实践与实用方法的完整体系。分享既是理念传递,也是方法启迪,为新教师融入我校育人体系、践行“成人之美”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清晰指引与抓手。五、寄语·聚集团星火,绽多元风采党委书记王亚章作《深化纪律教育涵养清风正气》的主题教育,分别从学纪明责,筑牢思想根基;以案为镜,敲响廉洁警钟;转变作风,扛起育人使命;传承精神,砥砺附中担当四个层次进行阐述。要求大家一方面牢记"佩校徽即担使命"的庄严感、"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教师即学生未来"的师者自觉,不断在日常教学中熔铸成附中人的精神坐标。一方面从教书育人的行业属性提出了做理想信念的播种者、做清风正气的守护者、做知行合一的践行者的具体要求。通过详实的材料和风趣的互动,书记介绍了附中以党建带动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要求所有教师都要以身作则、确保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新教师入职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起点,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教学技能提升,更贯穿于角色适应、职业认同、团队融合等多维度发展。本次培训结合我校多年实践案例和理论研究,很好地实现了降低入职焦虑,提升开学首月教学胜任力的短期实用价值,也实现了我校教师传承教育精神,继而持续推动教育优质发展注入新动力的长期社会价值。
1 2 3 4 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