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附中校友 | 始于兴,衷于情
时间:2022-09-15

北大附中校友会诚挚邀请您与全球各界杰出校友参与学校建设。请分享您的故事,帮助更多附中人勇敢地为梦想而行动,与您共同前行。

本期我们邀请到北大附中12届校友王东皞来分享他的故事。


王东皞,06-12年就读于北大附中,曾获2012年中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2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金牌。12-16年就读于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于2014年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数学类)一等奖,2015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分析金奖、代数金奖、几何铜奖、个人全能银奖以及团体金奖。他在大四的申请季获得了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MIT(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五所著名大学的数学博士项目录取,即将前往MIT就读。

【附中印象】

王东皞在北大附中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谈论到学校,他会觉得“有些奇怪”。“如果你在六年中更换过一次学校,你还可以比较不同学校的风格;但如果你只在一所中学待了六年,你就失去了比较的机会。”所以直到上大学后他才意识到,与其他的高中相比,北大附中是一所多么自由、独特的学校。在北大附中,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这种氛围给予了他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能够在喜爱的学科上深造下去。除此之外,北大附中的老师们对他的关心与照顾,也为他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在王东皞高三那年,他几乎都是在高中部老师的办公室里准备集训队的考试,大会议室成为了他的自习室,老师们当时对他的照顾至今仍令他心存感激。

北大附中不仅给了王东皞很大的自由度,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在他的高中时期,老师们在不同的方面都给予了他或多或少的启迪。王东皞谈到了有关北大附中在雾霾严重时停课的事情:“当时只有咱们学校停课了,而其他学校都没有这么做。这样的事可能只有北大附中这样的学校才能做得出。”他认为,规则是人定的,那么规则不合理就可以期待去改变。所以,如果我们想做的事情是正义的,无论这件事情是否与现定的规则有矛盾或冲突,我们都有理由尝试或者坚持。“有时你需要特立独行,你要有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别人都在说的一件事情可能并不是对的,你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他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为什么在北京XX学校会是一霸?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垄断了生源——这种事情就不那么正义。评判一个学校是好还是不好,现在很多人都会去看纸面上的成绩,然而高考的成绩其实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生源——即使学校在初中和高中提供了先进、优质、综合水平高的教育,也不能完全确保学校在应试考试中的成绩是最顶尖的。虽然社会常常盯着成绩分数看,但是应试成绩的高低仅仅是评价教育优劣的冰山一角。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教育,我们并不能单纯通过成绩去评判学生能力的大小,或是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在王东皞看来,北大附中之所以“特立独行”,是因为它一直在坚持着自己所认为的正义。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比考试成绩更为重要、影响更加深远。

学业对于学生来说,自然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王东皞认为,他在学业上收获的自信心是他在附中最大的收获。在他看来,自信心和被认可的感觉是中学阶段的学生所最为需要的。“小孩嘛,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会,就很缺乏安全感。我现在看见上小学、初中的孩子的时候,就完全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这种情绪。”在附中的这六年里,他一直在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自信。在他擅长的方面,他会去下功夫钻研:“当你到了一定水平之后,你需要自己去走后面的路;你需要自己搜集资源,自己去学习。”同时,他很坦然地说自己也有不擅长的方面:“我不是很擅长协调和组织,也不是很擅长于文艺。比如说我唱歌从来不会在调上,也不会画画和使用乐器。”人无完人,但当一个人能够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优秀与不足的时候,他的自信也就显露无疑了。

采访中,王东皞提到了多位令他印象深刻的老师。他很感激他初中时期的班主任李夏老师。当时他的英语成绩不好,李夏老师在这方面对他的帮助让他十分感动;曾经教过王东皞的初中部语文老师史笑菲谈到王东皞时,对他的“善于思考”“单纯”仍旧记忆犹新;上了高中之后,王东皞的数学老师陈亮、徐丹,物理老师姜民、王玉水都令他至今心存感激,王东皞还说,他对物理感兴趣完全是因为上过王玉水老师的课,从那时起他就感觉到物理是一门让人学起来如痴如醉的学科。他还提出了一些他认为物理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它太偏重于理论了,实验部分很缺乏,这会影响学生对于物理的价值观的理解;物理本身是一门实验的学科。”

谈到附中的变化,王东皞首先就提到了尚未完工的操场,也对于校园里大大小小的工地表现得很无奈。课程的改革,在他看来,是在教育上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觉得像高中的走班制、选课制确实很好,它给了学生们更多的选择空间。这倒也不能说和传统教育相比哪种更好,因为它们适合不同的人。”(注:王东皞是附中第一批高一接受传统教育,高二分单元的年级)

▲王东皞在附中与衔接班同学的座谈会

【选择之难】

从北大附中到北京大学,再到MIT(麻省理工学院),王东皞在这一路上面临着大大小小的选择与难题。专攻什么学科,选择哪所大学,决定哪个方向……这些选择在这一路上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的生活轨迹。王东皞讲到自己在选择未来方向时遇到的困难:“尽管我们的语言能力和在学科方面的专业能力都已经足够好了,我们依旧会十分焦虑,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是合适的。有些人会觉得,这没有关系,做不好过两年再换呗。但是我们会有进一步的担心,过了两年,我们在这期间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但最终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当我们想换一个方向时,其他人在这个方向却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他们已经达到的高度,有时候会让我们望而却步。”这可能也是困扰当今诸多优秀年轻人的一个问题。

这个普遍共同的问题,却也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到底要怎么做选择?面对诸多需要考虑的因素,王东皞提到了自己的选择原则: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考虑你做的这个选择最后能不能带来你期望的那种成功,只要你享受这个过程就已经很好了。比如你花了两年时间学了一个东西或者做了一个东西,这些都是你经历的一部分,你的履历是因为这些事情才丰富起来的,而不是因为你获得的那个成功才完整的。”既然这个选择这么重要,那么花点时间去找到真正的那个喜欢也是值得的。

谈到当时一起搞竞赛的同学时,王东皞说到他们里的很多人并没有继续研究数学,因为他们并不是那么“热爱”,只是很擅长。“像金融数学、金融工程这些专业确实很数学,也很量化,要求数理能力要非常好,但他们的核心目标可能是获得这些领域所带来的回报,当然他们的工作也会辛苦一点。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把竞赛看作一种方式和手段,而另一些人希望去探索关于这个世界其它领域的知识和规律。”

而王东皞的选择是在研究数学的路上继续走下去。他专攻的方向是基础数学,在北大数学系还有另外四个方向:金融数学、计算数学、信息数学和统计概率。统计概率和计算,与应用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而基础数学则是更加侧重对理论和新定理的探索。“像北大数学系每年招180个人,大概有一半的学生都是保送进来的。可以认为这一半的学生都是学竞赛的,但事实是这里面很多学生最终不会继续学习基础数学。我们这届最后大概有30个人学习基础数学,60个人学概率和统计,剩下可能有30到40个人学计算,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学金融数学——大家的选择就完全不一样了。”他还说到附中提供给了学生一些选择,但这些选择其实还完全不够多,上了大学之后大家会面临更多的选择,以前的同学可能在做不一样的事情,从事不同的行业。

▲王东皞在MIT

【数学之美】

在外人眼里,王东皞最耀眼的闪光点便是他在数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北大数学系、奥林匹克金牌、丘成桐金奖。然而实际上,数学在王东皞心中的存在形式绝不是他获得的任何奖项的名称,在他心中,数学是另一个丰富而美好的世界,是一个比现实世界更为清澈透亮的存在。

他凭借自己多年来对数学刻苦钻研的经历和对数学未曾间歇的热情,形成了一种对数学极为敏锐的感知,因此他有幸可以接受到来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份馈赠。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这一虚一实之间的差别,甚至是矛盾。他说,他并不能像理解数学一样,清晰透彻地了解这个真实世界的运作方式。“数学允许你去做更加彻底的理解,把一个东西完全想清楚。”数学世界中的对错分明、条理清晰是王东皞愿意为数学付出诸多努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东皞对数学的学习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觉得,学数学和学语言有一些相似之处:要理解一个方向,就需要了解在这个领域人们在用哪种语言研究问题,因此就需要花很长时间学好这门语言,学好这门语言之后才能知道他们用这种语言做了些什么事情。学好数学的语言是之后深入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只有明白了数学独特的表达形式,才能够有能力运用“语言”寻找到那最深处的奥妙。这就像学英语或者法语的时候,得先背单词,才能看懂最简单的词句。通过前期的历练之后,才可以享受看小说和读诗歌带来的阅读乐趣。

除了对数学的欣赏与敬仰,王东皞对数学家们也怀有钦佩之心。他们在数学的不同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很难评价谁更加伟大。他在讲述中引用了一个故事:Perelman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拒绝领取菲尔兹奖的数学家。当他借助Ricci流证明几何化猜想后,几乎全世界的媒体都在试图联系他,学术机构也纷纷邀请他去访问。他似乎认为这种“过分”的关注玷污了数学的纯洁性,也打扰到了他的生活节奏,所以他干脆隐居在了莫斯科的小镇里面,进行着非常孤立的研究。这些数学家们除了不好名利之外,同时也为整个世界做出了很多与开天辟地性质相当的事情。“每个东西之间的联系都是有前因后果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你无法想象微积分不存在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那是一种多么荒芜的景象。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做出的开创性的工作,让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更加透彻,引导着我们进一步延拓人类知识的疆界。”

▲王东皞在北大

【兴趣之重】

王东皞谈及学习时没有提到我们一向谈论的天赋与勤奋,而是非常重视兴趣。“因为有兴趣,你才能忍受那些比较痛苦的努力过程。”兴趣是引领一个人深入探索的明灯,兴趣也可以从不断探索中收获到。“做了一些东西,你有了回报,你的这种创造力给了你认可,所以你就有更大的动力去做这件事,然后你就会越做越好。”王东皞对数学的那份狂热正来自于兴趣和热情。他说:“如果你不感兴趣,你就不会想去开发更好的算法,你也不会把一件特别难的事情的每一步都想清楚怎么做然后把它们拼起来,或者对于每个部分你再专门请教专家把它解决……做这些事都是需要热情的。”

谈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数学,他认为,数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自由性和理论性。当我们在探索一个未知的理论时,像物理化学这样的自然科学学科就必须把所有结果都建立在实验结论上,需要与现实相符,数学则不同。“数学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希望你的定理是在描述现实中的东西,但是数学是内蕴的,是自洽的,只要在这个体系内证明出它是对的,就不用再考虑它和现实的世界是否完全相符。”数学与生活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无法真正确切地掌握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的运作方式,但数学是可以真真实实地研究明白的——“数学里的东西都是非常确切的,一定有对错的。”几百年来,无数数学家都曾孜孜不倦地贡献着自己的才智,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现代数学的发展中。这段光辉灿烂的历史同时也在激励他向更深处探索。“如果你能做点东西,有些你自己的想法可以融合进去,尽管这些突破都是非常小的,它们依然会给你带来成就感。”

▲王东皞在美国

【生活之态】

也许是出于对数学的迷恋,王东皞的生活也与数学一般严谨。进入大学,面对更多的选择和机会,王东皞很早就制定好了四年的规划。“我在上大学之前就非常确定我研究生要出国,所以我当时就知道,要通过本科4年的时间,把事情一件一件做好,不要留下任何遗憾。”

确立了目标,再次面对生活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也许很多人理解大学生活应该行万里路而不再仅仅是读万卷书,王东皞笑着说:“大家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们确实看到了很多我没有看到的东西,我很羡慕他们,但我也在数学中看到了他们没有看到的东西,所以我们打平了。”

▲王东皞在美国

【经验寄语】

基于自己的经验,王东皞向学弟学妹提供了一些建议:“第一,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在深度和广度上多学一点,进入大学之后会有更多选择。关键是,必须要找到自己喜欢什么。第二,对于想做的事情一定要有一个计划,并要把每一件计划上的事情都要坚持做好。比如我要出国,我就一定要把成绩、英语、推荐信、研究的每一件事都做好。如果做完一件事情,觉得自己的兴趣就到这了,不想继续了,就可以再换另外一件事情继续尽力去做。让每一天都不要虚度,不断地积累,才能有自己的成长。”


将研究数学作为人生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这样的选择需要勇气与执着。王东皞凭借着他对数学的热情,将自己的兴趣与人生规划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属于他的一片天地。在北大附中这个变化多元、选择诸多的校园中,希望将来会有更多为了兴趣执着向前,为梦想行动的北大附中人。

特别感谢王东皞校友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

文字:关山越 李璿 肖思辰

照片:王东皞校友提供 高凌霄 校友会

来源: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