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签约授牌仪式举行
来源:政治学科组 时间:2024-11-28

       2024年11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签约授牌仪式在北大附中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党委副书记闫立佳,系主任助理张梧,团委书记吴文婧等出席仪式。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大附中校长马玉国,北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杨薏璇,副校长景志国,副校长秦蕾,校长助理、初中部主任栾斌,校长助理、党政办公室主任王冰,以及政治学科组教师方舟、钟孔鹭、余骁扬等参加仪式。仪式由校长助理、政治学科长戴颖主持。

       戴颖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与会嘉宾,对程乐松教授一行莅临附中交流指导表示热烈欢迎。

仪式现场

       景志国介绍了基地建设的前序工作及主要工作内容,感谢了双方为共育人才所付出的努力,并对未来持续深入开展合作表示期待。

景志国发言

       程乐松表示,北大哲学系将着力推动“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建设,积极调动学院优质教学资源,组织哲学系师生为附中学生打造一系列选修课程与专题讲座等。他期待附中能够在中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和文化事业、个体认知、心理健康等多维度内容,希望双方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构建大中衔接的中学生哲学素养培育机制体制,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程乐松发言

       马玉国指出,北大附中与北京大学在教学与育人理念等方面根脉相通、一脉相承,附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从学科育人角度出发,打通学科学段壁垒、整合多学科资源,目前已与北大多个院系开展了人才共育合作。他表示,哲学素养培育对于提升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认知感悟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相信以本次合作为契机,附中将获得北大哲学系对于教师发展、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更多支持,老师和同学们也将从中大为获益。

马玉国发言

       程乐松、马玉国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同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揭牌。

签约仪式

授牌仪式合影

       2024年4月22日,由景志国和戴颖带队,政治学科组教师一行前往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哲学系领导就共建“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等事宜深入交流探讨,达成了合作意向。此后,附中与北大哲学系陆续开展了多次合作交流。

参会人员合影

       2024年6月7日,北大哲学系—北大附中“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线上预热讲座成功举办,由北大附中2000届校友、北大哲学系副系主任王彦晶教授主讲,北大附中政治学科高一首席张玉洁老师主持。

       王彦晶教授以“逻辑学:通向哲学、数学、计算机之路”为主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附中同学们解释了什么是“逻辑学”。他阐释了逻辑学中的概念,包括形式化的语言、真值条件语义及证明系统,以及逻辑学与哲学、数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关系。讲座最后,他还向同学们分享了学习逻辑学的好处,并留下了几道有趣的逻辑谜题,引发了同学们对逻辑学的浓厚兴趣。

王彦晶教授作讲座

       2024年11月15日,北大哲学系—北大附中“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启动仪式暨首场讲座在致蕙礼堂举办。由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程乐松主讲,北大哲学系硕士毕业生、北大附中政治学科高二首席钟孔鹭老师主持。

       程乐松教授的讲座以“论芦苇的自我修养:哲学何以仍然重要?”为题,围绕“哲学是否为时代的弃儿?”“思想何以完成人的自我救赎?”“人之为人的本性为何?”三个问题展开,带领同学们从全新的视角步入哲学的殿堂。他引用帕斯卡尔的名言“人不过是会思考的芦苇”以解读人之为人的尊严——人是具体且丰富的,人的尊严在于思考中不断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不断完善的心灵。最后,他以“学以成人,成己不已,仅此而已”作结语,向同学们传递了哲学与人文精神所拥有的反思、批判和情感的力量。

程乐松教授作讲座

       同学们认真聆听讲座,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对程教授精彩讲授的喜爱与感谢。结束之际,同学们积极踊跃提问,就何以成人和哲学研究的门槛等问题与程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程教授以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解答了同学们的困惑。

学生提问

学生代表赠送礼物

       “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北大附中与北大哲学系在学科共建、人才共育和资源融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迈上了新台阶。未来期待借助这一高水平平台,为附中师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专业的哲学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深刻人文关怀、广阔知识视野和丰富创新潜力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文字:余骁扬 王博思同学 李梓萌同学

审核:戴颖 张玉洁